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後,患者如何兼顧家庭責任與職場發展?

2024-09-09
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後,患者如何兼顧家庭責任與職場發展?

年輕型失智患者的就業困境:失智症對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衝擊

「我還有家庭要養,罹病了,該怎麼辦?」這是許多年輕型失智患者確診時最常提出的疑問。隨著失智症人口的增加,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患者成為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。這些患者正值中壯年,通常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,一旦確診,對家庭及個人職業生涯都構成巨大的衝擊。他們常感到難以置信,無法接受現實,並焦急地問著:「該怎麼保住工作?」

失智症患者的多重壓力:就業與家庭負擔的雙重挑戰

由於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年齡較早,這類患者面臨的生活困境往往更加複雜,包括職業生涯中斷、家庭照顧支持不足,以及子女教養等問題。他們不僅要應對工作上的變動,還要面對家庭責任與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,可謂蠟燭三頭燒。台灣失智症協會為了協助這類患者,提出了「職務再設計」的概念,希望幫助年輕型失智患者在職場上找到合適的位置,延續職場生活。

隱瞞病情的風險:失智症患者錯失黃金治療期

許多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由於害怕失去工作,常選擇隱瞞病情。然而,當症狀逐漸加重、無法隱藏時,往往已經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。失智症並不可怕,重點在於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。若能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就調整生活習慣、補充營養,便有機會延緩病情惡化,讓患者及家庭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職務再設計:失智症患者的職場支持策略

針對輕度失智患者,政府及相關機構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支持服務,例如「職務再設計」。透過職能治療師及個案管理師的專業評估,協助患者調整工作內容及方式,讓患者能繼續發揮所長、延續職場生活。徐文俊強調:「我們應該看見失智症患者‘還有的能力’,而不是執著於他們‘失去的能力’。」失智症並不等同於失能,只要有合適的職場環境支持,許多患者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與價值。

失智症患者的職場重建:咖啡坊案例分享

當失智症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,工作表現逐漸受到影響時,經過專業的「職務再設計」服務,調整工作內容或使用輔助工具,仍能有效地延續他們的職業生涯。台灣失智症協會在咖啡坊的輕度患者工作計畫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。輕度患者可以透過手工沖泡咖啡等簡單但富有意義的工作,將職場變成復健的環境,同時建立自我價值感,減少對病情的焦慮與恐懼。

失智症發病年齡提前:年輕型失智症的常見病因分析

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統計,目前全台失智症患者數量已達37萬人,且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發病原因多樣,包括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失智症、額顳葉型失智症及路易氏體失智症等。此外,腦傷、中風、慢性疾病(如三高)及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,也可能成為失智症的誘發因素。這些複雜的病因導致年輕型失智症的症狀並不典型,容易被誤診為其他健康問題。

早期介入對策:及早診斷年輕型失智症的重要性

年輕型失智症的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。因此,徐文俊醫師建議,當患者或其家屬察覺到認知能力下降、情緒變化或行為異常時,應盡早尋求醫療診斷與專業輔導。不要害怕求助,透過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,能夠延緩病情的退化,並幫助患者保住工作,維持生活質量。專業團隊的介入輔助,能夠有效地支持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共同面對這一挑戰。

文章標籤:

你可能感興趣

最新消息

訂閱電子報

訂閱【中華亞太健康空間管理協會】電子報,了解更多銀髮族相關資訊